洗头帽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洗头帽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天然气欧佩克成立始末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6 02:24:50 阅读: 来源:洗头帽厂家

“天然气欧佩克”成立始末

中国页岩气网讯:如果将天然气管道比作伸入并捆绑欧洲天然气消费国的锁链,那么掌控这条锁链的俄罗斯肯定希望这条锁链永远不会腐蚀和生锈,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获得有神奇魔力的魔法棒。在这种设想下,组建全球天然气领域内的天然气卡特尔组织似乎就是俄罗斯需要的那根魔法棒,不仅能指挥天然气的价格,更能控制天然气的流向。

为此,普京和他的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总裁们都曾奔波于世界各地进行游说和公关,最终终于差强人意的将这个试图操控市场的超国家机构组建起来。但让人感慨的是这个机构最终却被市场的力量所吞噬,而被彻底遗忘掉,似乎像从来不存在一样,而事实上,这个组织的确也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始作俑者

最早提出“天然气欧佩克”这一概念的不是别人,正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维亚希列夫。

1999年,秋天的巴黎已经颇有寒意,如同当时欧洲刚刚使用欧元后的经济形势一样让人感觉萧条。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各大天然气公司总裁大会上,时任公司总裁的维亚希列夫心情也十分压抑,因为当下天然气的低价格让他非常不满意。

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对策——成立由主要天然气出口国参加的类似欧佩克的国际组织,通过这个组织来调控天然气价格。在他的构想中,这样一个“天然气欧佩克”的参与者包括俄罗斯、挪威和阿尔及利亚,只有他们合力才能把控欧洲市场的价格和份额。

为此,他还曾邀请过挪威和阿尔及利亚同俄罗斯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三个国家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但邀请并没有被响应,那段时间他甚至常常在媒体上公开威胁,“如果天然气价格仍处于低水平,俄罗斯将放弃对某些西欧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合同”。

但这些看上去赤裸裸的讹诈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刚刚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和国家破产的打击。没有人会真的认为俄罗斯政府会允许维亚希列夫这么干,因为天然气工业公司作为俄罗斯预算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天然气工业公司根本不可能减少对欧洲的供应量,除非“俄罗斯人疯了”。

当时,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

1998年,天然气工业公司对欧洲的出口收入大约为70亿美元。而1999年前8个月,天然气工业公司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量减少了0.5%,但销售收入大幅减少了24%。天然气工业公司曾经是欧洲各大商业银行最优质的客户。但在金融危机后,这些银行也逐渐收紧了对天然气工业公司的贷款条件,甚至拒绝放贷。这大大加深了天然气工业公司投资新项目和偿还贷款(当时欧洲银行的贷款总额超过100亿美元)的难度。

欧洲市场业绩下滑,国内市场也问题重重。当时,俄国内经济的困难导致拖欠燃气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天然气工业公司应收的燃气费实际到账率只有18%。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维亚希列夫的大呼小叫,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蚱蜢在秋天的哀嚎而已。

此时,维亚希列夫提出的“天然气欧佩克”尽管无人响应,但却启发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后来的管理者们,其中也包括了普京。特别是天然气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启发也就越强烈。尽管如此,这一宏大构想背后,却存在直至时下依然无法解决的现实性难题。

首先,同国际石油市场不同,全球并未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天然气贸易主要是通过大口径管道进行的,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很难在短期内增加贸易量。即便时下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声势日隆,但受制于天然气压缩站和接收站端口的限制,市场辐射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国际天然气市场实际是北美、欧洲和亚太三个区域市场。这三个市场有各自的定价规则且很少相互影响。在割裂的状况下,很难通过一个组织调整国际天然气价格。

其次,价格垄断组织违反市场机制,这是秉承自由市场原则的欧盟和美国所不能接受的,这将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对立。事实上,追溯欧佩克成立的历史,其实也是基于政治的目的,阿拉伯国家将石油这一商品作为政治化的武器。如果说石油主要涵盖工业用户,那么天然气更广泛的涉及民用,其价格波动或者供应中断,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将更加严重和广泛。

正是基于此,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对欧洲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提出过警告。正是由于“天然气欧佩克”的政治属性,当时挪威和阿尔及利亚未必同意成立“天然气欧佩克”。事实上,挪威曾拒绝加入石油欧佩克,并坚决反对欧佩克的石油限产决定。

可以想象为什么挪威没有理会维亚希列夫的邀请,在没有得到响应的情况下,维亚希列夫的建议不久之后就被忘记了。

普京的预热和“连横”

3年过后,普京和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一次不经意的会晤,却让沉寂下来的“天然气欧佩克”再次被提及并开始预热。

2002年初,莫斯科还处在严冬之中,刚刚稳固执政根基的普京终于可以腾出手了。他试图重新恢复并巩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传统势力范围,中亚地区成为他必须关注的重点区域。

1月21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到访的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尽管,克里姆林宫官方网站之前给出的通告称,尼亚佐夫应普京的邀请,对莫斯科进行短暂访问,但半天的访问时间,两人的会谈则长达三个小时之久。

双方交锋的话题显然是天然气,对于邀请方的俄罗斯而言,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同样作为产气国的土库曼斯坦如何更好的去配合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以达成更大的利益。

“是时候严肃考虑成立欧亚天然气生产国联盟的必要性了。我想,如果让那些天然气管道的过境国家,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也加入这个联盟是正确的......成立这样的联盟能够对中亚天然气的出口量和出口方向实现有效的控制,保障形成统一的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均衡,并通过统一的渠道出口......”,面对风尘仆仆的尼亚佐夫,普京开门见山的把“联盟”这个概念抛了过去。

想必尼亚佐夫也很清楚,未来可能成立的联盟背后,自己只能充当为人作嫁衣的角色,而且将进一步失去自身在天然气出口中的话语权。尽管如此,普京还是明确告诉他,“目前这个(中亚天然气出口)渠道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出口管道,没有其它渠道,如果各国在这个基础上长期合作,将保证各国在天然气出口方面的稳定”。

对于这一常识,尼亚佐夫很清楚,而普京在此强调出口管道,从正面来看是交换的筹码,而从背面来看则意味着胁迫的大棒。

显然,为了消弭尼亚佐夫的担心,普京向他继续保证和许诺道:“毫无疑问,(联盟)将会考虑各方利益。包括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是两国合作的优先方向,俄罗斯有兴趣积极同土库曼斯坦公司一起,参与土库曼斯坦境内、独联体地区和独联体以外地区的各项合作,包括同第三国公司的合作。”

显然,对于普京的提议,尼亚佐夫深知这个所谓的“天然气生产国联盟”,只不过是俄罗斯要求前苏联伙伴(主要是中亚国家)在天然气政策上相互协调,对付欧洲国家的工具。因为,欧盟正准备放开天然气市场,而这会导致本来就不高的天然气价格更低,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由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只能通过俄罗斯的管道对外出口,这种基础设施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用天然气换取硬通货的过程中只能依赖俄罗斯,他们还没有同俄罗斯讨价还价的能力,无论是价格、运费还是采购量,都只能由俄罗斯控制和决定,土库曼斯坦的情况尤为严重。

作为土库曼斯坦的总统,尼亚佐夫无力抗拒此刻普京的提议。

普京和尼亚佐夫的会晤立即引来俄罗斯媒体的广泛关注,尽管双方会晤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天然气欧佩克”这个字眼,但各方依然将普京口中这个联盟比喻成“天然气欧佩克”。此后一个多月中,普京和天然气工业公司高层继续在各地穿针引线,为进一步促成这个联盟而预热。

2002年3月1日,在俄罗斯的力推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四国总统齐聚在被誉为“中亚第一城”的阿拉木图举行了非正式会晤。最终,他们发表了有关天然气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四国在天然气开采和运输方面的大规模合作不仅是由于各国能源体系相互联系的历史原因,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因此,他们在能源政策上的合作对于保护天然气生产国的利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同俄罗斯在国际会议中大多数时候的提议一样,尽管言辞很美妙,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但在现实之中,往往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这个声明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中亚国家在能源出口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注定这样的合作是不平等和没有积极性的。

俄罗斯基于控制中亚地区天然气出口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甚至违背了这些国家能源出口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际上,对于自恃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国、开采国和出口国的俄罗斯,在处理同其他天然气生产国的关系上,天然有一种优越感,在中亚表现得尤为突出。

阿拉木图回合,尽管普京并没有得到中亚国家对“天然气欧佩克”的积极回应,但普京又将这一议题摆上了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会议桌上。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AS EXPORTING COUNTRIES FORUM,简称GECF)是2001年在德黑兰成立的,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没有统一的章程和固定的成员结构,只是由全球主要天然气生产国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交流平台。其目的在于促进各天然气生产国之间的对话、交流商业和技术信息,从而推动建立稳定和透明的国际能源市场。

论坛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经常参与的国家包括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埃及、赤道几内亚、伊朗、利比亚、尼日利亚、阿曼、卡塔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哈萨克斯坦、挪威、荷兰、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也门也都曾参加过不同年度的会议。

从此,外界对“天然气欧佩克”的猜测总是围绕着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召开而增加,每次会议甚至都会公开回应和否定这些猜测。“天然气欧佩克”的概念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样在俄罗斯国内,这个概念也逐渐成了一个喧嚣热闹的话题。

2007年1月29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同正在德黑兰访问的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伊戈尔?伊万诺夫举行了会晤。会晤结束后,俄罗斯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哈梅内伊提出与俄罗斯共同创建天然气欧佩克组织的构想。”

哈梅内伊认为只要俄罗斯和伊朗两国通力合作,就可以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中创建类似石油领域中欧佩克的组织,而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世界天然气储量的一半分布在俄罗斯和伊朗。

在德黑兰给世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后,为了给“天然气欧佩克”开路,普京随即踏上行程进行了密集的访问,而目的地是对组建“天然气欧佩克”至关重要的中东地区。他的中东之行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约旦,前两个国家是普京首次出访。

俄罗斯外交历来离不开军火和能源,这一次也不例外。普京出访的主要陪同人员包括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米勒、卢克石油公司总裁阿列克佩罗夫和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切梅佐夫。在踏上出访的行程前,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普京可能和中东产油国讨论成立“天然气欧佩克”的问题,毕竟他刚刚表态要考虑一下这个想法。

随即,俄罗斯联合伊朗、中东国家,以及高调反美的查韦斯领导的委内瑞拉准备筹建“天然气欧佩克”,这一行动让美国感到不安。时任美国能源部长的博德曼不断强调,“新的或者旧的有关控制能源资源供应和价格的倡议,都不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

如果说2008年12月份之前是俄罗斯联合其他天然气出口国,努力建立全球性天然气定价和贸易规则的高潮,以成立天然气出口国组织为标志的话,那么高潮过后,“天然气欧佩克”这个名词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它的魔力。

被遗忘的“天然气欧佩克”

整个2009年,都很难用这个关键词搜索出什么值得关注的消息,似乎这些天然气出口国忽然之间都失去了对彼此的兴趣,而此前关注这一组织成立的所有天然气消费国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一场在美国爆发的页岩气革命和液化天然气现货市场的发力之中。

经济危机之后的萧条伴随着页岩气和液化气扑面而来,在这三重打击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受伤不已。

在经济危机下,各个国家都只能最大限度的照顾自己的利益。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天然气欧佩克”——天然气输出国组织在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候毫无作为,而且在天然气出口国各自利益的包围下,不断溃败和沉沦。

2009年12月,天然气出口国组织最终选举俄罗斯天然气运输管道建设公司副总裁波哈诺夫斯基为该组织的秘书长。同两年前预测普京将领导天然气出口国组织相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的当选意味着,俄罗斯已经抛弃了这个曾显赫一时的组织。

郑州高周波预热机

广东6mmpp板

河南天龙牵引车

湖北温湿度传感变送器